虚构类写作的两大核心文体分别是小说写作与剧本写作,这两大文体既有着相通的基因,又存在着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为了让作家班戏剧影像工坊的同学们先入为主地认知剧本写作的特点,进一步为下学期的工坊课程打下基础,11月9日晚上8点,工程实训中心412室,创意写作学院编剧房伟,举办了作家班编剧影室第2期活动——视听语言表达与蒙太奇思维。
活动刚刚开始,房伟老师就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看电影时都一定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本片根据某某小说改编,但一定没看到过本片根据某某诗歌改编,或者根据某某散文改编,对不对?”
同学们纷纷表示肯定。房伟老师继续问道:“这说明小说和剧本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其他文体却是不可以的,这不是体量的问题,而是文体的问题,《潜伏》的原著小说只有一万字,却改编成为近百万字的剧本。那么小说和剧本共同的基因是什么呢?”
同学们纷纷陷入思考,并给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是“人物”,有的说是“情节”,有的说是“感人的情感”……房伟老师一边启迪一边总结道:“不论是人物还是情节,还有人物间让我们共鸣的情感,是不是都是故事里的元素?小说和剧本共同的基因就是故事!大家想想,一部电影是不是在讲一个故事?一部小说也是在讲一个故事?一部电视剧还是在讲一个故事?”
看到同学们恍然大悟的表情,房伟老师继续讲道:“那么小说和剧本最不同的地方又是什么呢?”
为了进一步启迪同学们的思维,房伟老师接下来围绕小说和剧本的表达分别举例,以《创意写作》课堂上的经典示例《陈奂生进城》节选为蓝本,针对人物心理描写,开展了两种文体的不同思维方式下的课堂创作。
同学们纷纷开始了自己的写作,有的站在人物的位置,写下了“陈焕生看着光亮的地板不敢走进,心想‘这地板简直比我的脚还要干净,踩脏了地板怕是要赔钱吧’,于是提着鞋子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
有的同学站在观察者的位置,写下了:“从来没有进过城的陈焕生害怕极了,没想到只是想休息一下,竟然把椅子给坐坏了,地板踩脏了尚且能擦干净,这椅子坐坏了真就赔不起了。”……
房伟老师围绕着同学们的写作,一边分析一边引导式地讲解剧本里是如何表达的,“刚刚同学们都是在以小说创作的思维方式进行的文字描写,而剧本最终是为电影画面服务的,所以呈现出的一定是用文字描绘的画面。”
一边说着,房伟老师开始了现场情景式表演,让同学们看向他,想象成他此刻就是陈焕生,他此刻就在演电影里的这一幕,然后便演戏便讲解,然后不断询问同学们,不同的表达方式下,同学们作为观众的感受如何?
这样身临其境般的情景式讲解,让同学们豁然开朗,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总结道:“剧本是需要一种用文字描绘画面,用文字塑造情境,用文字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的能力。所以小说中很多自由表达的方式仅限于文字的表达,并不适用于视听语言的表达,这同时也是小说和剧本两种文体相互转换最大的难点。”
房伟老师趁热打铁,在同学们深刻领悟何为剧本表达核心的基础上,进一步问道:“现在大家都非常清楚了一个基本事实,小说是文字的表达,剧本是视听语言的表达,小说是一个字连接一个字写出来的,而电影是一幅画面连接另一幅画面拍出来的,那么这种画面与画面的连接就产生了新的思维方式,这也正是电影的独特语言——镜头语言。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蒙太奇与长镜头的思维。”
说到这里,房伟老师用PPT展示出两张画面,一张是篮球运动员在赛场上投篮的瞬间,一张是篮球进入球框的瞬间,让同学们思考两张图片是否存在联系。同学们围绕两幅图片展开了热烈讨论,并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有的说,“一定存在联系,很明显是篮球运动员投篮成功了。”有的则像侦探一样,指出,“两幅图片的背景不同,一个是更像是在晚上,一个更像是在白天,所以没有联系”。还有同学分析道,“这就是两幅独立的图片,虽然有着可以相互关联的因素”。
最后房伟老师结束了同学们的争论,总结道:“说有关联的同学是对的,但是说没有关联的同学也是对的。”看着同学们顿时脸上显出的茫然不解,房伟老师继续解释道,“有关联是因为我们把两幅图片拼接在了一起,进而产生了关联性,并拥有了明确的表达,一个篮球运动员在赛场上投了球,然后进球了。没有关联是因为,我们谁也不能确定这两幅图片来自于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甚至是同一个球的拍摄,对不对?”
同学们纷纷表示认同。房伟老师继续总结道:“而这就是蒙太奇的思维,两幅完全独立的画面,以某种逻辑拼接在一起,进而拥有了全新的表达。它是电影语言中最自由的表达方式,这更像是小说里的第三人称的创作手法,但失去了第一人称的……”
有同学得到启发,抢答说:“失去了真实性的直观感受!”
“没错!”房伟老师继续延伸道,“而最能给我们带来真实性的镜头语言就是长镜头。”
在讲完最后长镜头与蒙太奇两种电影创作思维的示例对比后,活动时间也进入尾声,同学们意犹未尽地表示,这次活动是思维启迪的第二课堂,不仅有意思并且很有意义,对下学期作家班的戏剧工坊课期待满满。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采写:房伟
摄影:赵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