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的真谛在哪儿,表达力提升的路径又为何?
4月14日下午,著名作家、《山东文学》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玉栋走进青未了剧场,用一场主题为“阅读与表达:表达力提升途径”的讲座给出了答案。
这场讲座是创意写作学院举办的新一期“作家讲堂”活动,旨在邀请国内一线作家来校,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作家是怎么想的,作家是如何创作的。
“缺了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注定要失败;这些真理就是爱情、荣誉、怜悯、自尊、同情、牺牲等感情。”
1950年福克纳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致辞,被刘玉栋用作开场白,与同学们共勉。
接着,刘玉栋直接切入讲座主题,他认为提升表达力咋一看上去挺宽泛,其实换个角度看,最好的方法便是丰富内心世界。
途径有很多,刘玉栋指出最适合年轻人的一种方式:读经典、读小说。
当前的后工业时代,伴随着碎片化倾向的蔓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隔膜、疏离无可避免。这种情况下,阅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年轻人突破内心孤独,丰富内心:“小说里的世界是无比丰厚的,让人的眼界变得更高,既要认识现实,又要认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小说中的故事,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读了好的小说,感受到一个宽阔的世界、不同的人生,感受到美好、卑劣、善良、邪恶,人性的复杂在我们的感受和认识中启迪思考。为什么小说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不一样却又相通,就是这个道理。”
讲座围绕“阅读的愉悦性”“真情实感的表达性”“时代与审美”“心灵滋润与精神丰茂”“小说的启迪与读者的思考”等维度徐徐展开。刘玉栋引经据典,从唐诗宋词到四大名著,从中国文学横跨到西方文学,一部又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在他的讲述下焕发出新的意义。
交流环节,一个同学提问:“刚才您讲到,您2009年开始用电脑写作,手稿写作和电脑写作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刘玉栋指出:“手写小说我不喜欢用稿纸,而是用稿纸的背面,这样思维不受限制。2009年我开始用电脑写作,因为打字慢,速度降下来了,但好处是不用再一遍遍誊抄小说了,两种写作方式各有利弊吧。”
另一位男生指出:“我平时读的书很多,很多书对我产生影响,也试着去写一些小说。但在写的时候,也会受到那些作品影响,有时候我对这种影响感到恐惧,该怎么办?”
刘玉栋先是鼓励了这位学生,随后答复说:“我们受到经典作品的影响很正常,即使是模仿这些作品,写一篇模仿之作也是可以的。每个新作家都是站在前辈作家的肩膀上写作,比如美国作家卡佛,就受到了契诃夫和海明威的影响。尽管大胆地写,不要考虑水平,不要怕浪费精力,多读、多写、多练就是好的。”
讲座结束,艺术传媒学院的任文迪同学兴冲冲跑过来,拿出了一个本子,想请刘老师为他签名。他说自己多年前就阅读刘玉栋的作品,并深受影响。
李孟老师看到这一情况,决定借花献佛,将刘玉栋送的小说集《南山一夜》拿出来,请其签名赠送给任文迪。就这样,通过一场讲座,作家与学生之间因写作与阅读产生了交集。
讲座结束,刘玉栋又马不停蹄地走进了东岳书院,参加书院沙龙活动,与作家班的二十几名学生一道交流表达的有效性。
沙龙开始,李孟请教了一个男生:“最近我老是看到一句话‘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学生们来了兴趣,偷偷笑着,男生便解释了“孔乙己文学”这一网络热梗的由来,李孟由此切入话题:新时代表达的独特性:当下的时代,代际传承愈发加快,师生之间、同龄人之间,如何做到信息的准确传递?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新词汇、新理念,从多年前的‘囧’、网民崛起,到当下孩子们创造出来的‘老六’‘精神小伙’,时代如大浪淘沙,树起了一道道藩篱。但文学核心的东西没变,对人性的思考不变、对生活的深入挖掘不变。”
有学生提出困惑,网络文学如何与生活产生关联,从而在深刻性上得以提升。刘玉栋从写作当遵从内心,抒发真情实感的角度娓娓道来,并送给大家三个词:读书、旅游、写诗。他说:“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有诗的情怀,大学生天然与诗歌联系在一起,诗有时候不单指作为文学体裁的诗歌,还有浪漫的情怀、爱情的美好等。激情和浪漫,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两个因素。”
有个女生好奇作家是怎么走上文学道路的。刘玉栋回想起自己的经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个刚刚进城的年轻人,面对城市写下一系列小说,后来又回望乡村,继续书写生命的价值,直到写出成名作《我们分到了土地》。
听学生提到“文学表达与口语化表达之间的关系”,刘玉栋淡然一笑:“文学的语言应该是口语化的,不必端着架子讲别人看不懂的话。文学语言贴近生活,有利于塑造人物,更方便读者代入。”
关于纯文学对命运的思考,刘玉栋想起自己的一篇小说《幸福的一天》:菜农马全凌晨进城卖菜,出车祸死亡,灵魂出窍后到城市最好的酒楼吃饭、穿西装皮鞋、到大浴池泡澡,经历了一系列游历之后,轻轻飘的马全想起妻儿,不知不觉飞了起来,回到家中却看见了门板上躺着的肉身竟然与自己穿戴的一样。一瞬间,马全突然觉得很累,栽倒在门板上,在与之合二为一的同时“身体就有了重量”。
吴永强指出:“马全的身体和精神经历了一天的‘爽’,却又必须面对死亡以及死亡带来的哀伤。这应该是文学的轻和重的完美诠释。”
一个小时的交流结束,李孟作了总结:“新时代提出了一个命题,我们必须拥抱时代,在新科技、新思想的浸润之下,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一些亘古不变的真理,一些现象背后的本质也需要我们持续关注。网络提供很多可能性,但对价值观的塑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人性、责任、命运的思考同样不能停止。”
最后,刘玉栋勉励作家班的同学大胆写作,不必受太多束缚,只要是从真情实感出发的表达,就一定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场讲座,一场沙龙,将作家与大学生在空间上关联起来,文学也从虚浮的概念回到了具体的阅读与表达之中,不同思维的碰撞,年轻人的活力、新颖和作家身后的文学功底得以融合,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将持续引发思考。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写:吴永强
摄影:吴永强、吴海峰、苏仁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