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歌创作之路
——中山大学 博士 周楷棋
青年诗人简介:
周楷棋,中山大学文学博士,任教于广西民族大学。论文见《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刊物,诗歌、小说见《星星》《草堂》《青春》《广西文学》《飞天》《小小说选刊》《散文诗》等刊物,曾获逸仙青年文学奖,“长江·大学生之歌”诗歌奖等。
2022年下半年,我完成了博士毕业所需的论文指标。论文见刊那天,觉得周围空气里,许多看不见的,飘浮的石头都消失了。虽然毕业论文还没写完,但总算可以分心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小学时,偶然从家里到书架翻到一本薄薄的《徐志摩诗歌选》,还不懂是谁,但写的东西很洋气,翡冷翠,赛扬娜拉。初中时,开始读些小说,但觉得小说很难写,人物塑造,情节谋编,总是很难写完。不妨就写诗吧,又短又漂亮。于是写了一些,记得有写黄昏的,写极光的,写骑士的,写卖炭婆的,乱七八糟。家里人不写作,也不认识写作的大人,老师同学们也不写。我自己写,但不知该给谁看,就把这些诗歌存成一个文件夹,从以前家里的winXP台式机搬运到现在工作用的笔记本,十几年过去,我很少打开,但至少它们都还在。
从高中到大学本科,以及硕士阶段,零零星星写过一些诗,身边依旧没有同好,也不懂发表的门路,也许无数次涌起的创作热情都伴随着文件夹的关闭渐渐消散了。19年读博开始,几乎全心投入学术。直到2022年下半年,我想,还是继续写作吧,毕竟不记得什么时候夸下过海口,要这样要那样的,朋友都听去了。
我在中文系就读,但系里没有创意写作方向,导师也是纯粹钻研学术的学者。我像投论文那样找邮箱,投稿,从2023年上半年开始,才逐渐有了发表经历。
到今天,寄身创作将近两年,主要是诗歌。我仍然不知道,写作究竟有什么意思,如果不是为了赚点稿费图个开心,认识些朋友,或许就是成瘾了,不写不行,几天不写就会产生危机感,也许因为起步的年龄过晚了。使我坚持下来的一个原因是,写作能带来很多的可能性,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人,天上有那么多星星,我一辈子也不能遇见多少。但写下来,它们至少在笔下和我相遇过,无论多么遥远,多么陌生,多么不可及,多么不可能,我也曾经和它们产生交集。它们不一定能听见,但至少我听见。写得多了,世界上也总会有些人听见。我特别喜欢阿米亥的一句诗:“我们离去后的一天,千万年已经过去。”写作能使我获得在场感,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无论是这个时空或是其他时空,总有一个我像无数人那样写作,写出了现在的我还没写成,或者已经写成过无数次的内容。他们已经,或者总有一天会被听见。我没有既定的诗观,我想对诗歌的可能性敞开。
感谢诗歌,让我来到泰山脚下,今天,我们都听见了。